尤其是一些“双非”院校的学生,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准备考研,因为自己就读的大学不是优先考虑的,担心自己在专业上没有优势。未来的就业。虽然研究生教育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蓄水池”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就业压力,增加社会人力资本储备,增强未来人才的就业能力,但这种作用仍然是过渡性的,最终这些学生仍将必须走向就业市场。
2023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然而,一些制造业用工荒现象越来越普遍,不少企业面临“招工难”、“用工荒”等问题。
高考第一天,你就应该开始锻炼职场能力。就业是重点和核心,而不是只注重准备考研或公考。高校招生促销应以实际就业率作为促销的重点和核心,不能以考研率作为炫耀的资本,否则会促进大学向高中转型、考研。
长期的校园生活不仅使学生产生疲倦、抗拒、逃避,还容易使学生形成习惯性依赖,将校园视为避难所。他们对社会和校园外的世界充满恐惧和恐惧,怀疑自己应对社会带来的挑战的能力。由于压力和坎坷,很多同学会把考研作为逃避进入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欺骗自己以为自己是在努力上进,被自己感动。
事实上,在大学期间磨练职场能力,正是利用校园这个避风港提前适应社会规则的方法。比那些毕业后没有任何准备、准备、缓冲、适应就直接奔赴社会的学生要好得多。尤其是那些被双非大学或高等院校录取的学生,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你不可能在学历上和985、211双一流院校的学生相比,就在这里浪费时间吧。一件事情,得不偿失。
毕竟,考研、读博士的人毕竟是少数。这些人把全部时间都花在了考研学习上,而忽视了就业能力的培养。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大家一定要注意非高峰期的竞争,除非你在常规路径上有明显的优势。
优势不明显的人一定要尽量避开高峰时段,选择其他路线。至少他们心里必须有一条除了常规路线之外的备胎路线。不然很容易像黄金周高速一样堵在高速上。我不能进,我不能退,我不能动。
在信息时代,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人终生的事情。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就业和生活质量。提高学历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手段。我们决不能把手段当作追求的最终目标。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以终为始”。我们的终点是什么?是为了提高学历吗?不,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和中产家庭的孩子,终点是就业。
用户评论
这建议有点太现实了,但我还是想拼一把!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也太直接了,不过也挺有道理的,考研压力确实很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不考研有点可惜,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还是得听劝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建议有点不负责任,考研是个人选择,不能一概而论。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个建议有点偏激,难道所有普通学生都应该放弃考研吗?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考研不易,但我还是想试试,就算失败了,也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建议说的很有道理,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还是想拼一把。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不考研或许是更理性的选择,但我还是想追逐自己的梦想。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建议可能会让很多学生感到迷茫,但现实的压力确实很大。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消息有点让人措手不及,不过,或许也是一个警醒。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建议可能对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更现实一些。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考研的确很辛苦,但也是提升自己能力的一种方式,不能轻易放弃。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建议过于片面,应该考虑不同情况下的个体差异。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选择就业或考研,都是个人选择,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建议有点太功利了,难道考研只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吗?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建议听起来很现实,但如果每个人都选择就业,谁来做科研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建议可能引发很多争议,但它也确实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实。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建议太绝对了,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建议也许会让一些人感到失望,但它也提醒我们要理性思考未来的方向。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