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高校专项计划就是个坑、2020年高校专项计划的学校有哪些的问题,以及和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1️⃣政策红利型:
- 高校专项计划:农村考生通过清华“自强计划”、北大“筑梦计划”,降分最高达50分。
- 新增特色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芯片领域)、空天信息大学(航天遥感),首年招生分数或触底,但背靠千亿投资与国家战略。2️⃣地域套利型:
- 东北/西北985:吉林大学车辆工程、西北工业大学航空专业,因地理位置录取线比沿海同类低20%,但校招时华为、腾讯一视同仁。3️⃣更名潜力股:
- 宝鸡文理学院(拟更名宝鸡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冲刺绍兴大学),500分即可锁定“未来重点大学”身份,政府扶持力度拉满。
- 土木工程:同济大学录取线暴跌50分,设计院裁员30%,转行率超40%。
- 小语种:AI翻译取代80%基础岗位,211院校补录名额超2000人,毕业即送外卖成常态。
- 虚假名校分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实为二本,每年坑骗上万考生。
- 低空经济:北航新设专业,大疆、亿航提前锁定人才,起薪25万+。
- 智能医学:协和医院与川大联合培养,AI诊断准确率超90%,三甲医院疯抢。
- 量子信息:中科大、清华布局前沿学科,博士毕业年薪百万起步。
高考专项计划优缺点及报考建议
高考专项计划(国家专项、地方专项、高校专项)是我国针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推出的特殊招生政策,旨在促进教育公平。三者各有特点,以下从定义、优缺点及适用人群进行对比分析:
一、国家专项计划
定义:由中央部属高校(如985/211高校)和省属重点高校承担,面向全国832个贫困县及重点县招生,不限农村户籍(但需连续3年户籍和学籍在实施区域)。
优点:
1. 院校层次高:涵盖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专业选择广泛。
2. 录取分优势:通常比统招线低10-30分,部分省份单设批次,不影响普通批录取。
3. 无就业限制:毕业后可自由择业,无定向服务要求。
缺点:
1. 竞争激烈:覆盖全国贫困县,高分考生集中,部分热门专业分数线可能接近统招。
2. 户籍限制严:需严格满足户籍和学籍年限要求(3年)。
适合人群:成绩优异(一本线以上)、户籍在贫困县的考生。
二、地方专项计划
定义:由本省省属重点高校(如省属211或一本院校)实施,仅限本省农村户籍考生报考。
优点:
1. 竞争压力小:仅限本省农村考生,报考人数较少,录取概率更高。
2. 专业实用性强:侧重农林、师范、医学等本地需求专业。
3. 分数优惠明显:部分院校降分幅度可达30分以上。
缺点:
1. 院校层次较低:以省属高校为主,名校较少。
2. 隐性就业限制:部分省份要求签订协议,毕业后需回生源地服务(具体以各省政策为准)。
3. 专业选择窄:部分院校仅开放特定专业。
适合人群:成绩中等(一本线附近)、计划在省内发展的农村考生。
三、高校专项计划
定义: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部分省属重点高校自主招生,针对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县以下农村学生,需通过初审和校测(如笔试/面试)。
优点:
1. 名校机会多:清华、北大等90余所高校参与,降分幅度大(最高可降至一本线)。
2. 灵活性强:通过后可在普通批前填报志愿,未录取不影响后续批次。
3. 培养资源倾斜:部分高校提供奖学金、专属导师等支持。
缺点:
1. 流程复杂:需提交材料(如自荐信、奖项证明)、参加校测,对综合素质要求高。
2. 竞争激烈:全国范围内择优录取,初审通过率低。
3. 部分院校有协议:如北师大、复旦要求毕业后回乡工作(近年逐步取消)。
适合人群:成绩优秀(一本线上50分+)、综合素质突出、有竞赛或特长的农村考生。
四、对比总结
五、报考建议
1. 成绩定位:高分段优先选高校专项冲击名校;中分段可主攻国家/地方专项。
2. 区域规划:计划在省内发展可重点考虑地方专项;想跨省求学则关注国家专项。
3. 政策细节:仔细阅读各省教育考试院文件,关注户籍、学籍、签约等要求。
4. 多批次利用:三者可同时报考(符合条件),但需注意志愿填报时间冲突。
注意:近年部分省份逐步取消地方专项的就业协议,建议以2025年即将出台的最新政策为准。
志愿填报大坑小坑汇总,希望你避开所有
阅读申明
最近有读者或粉丝 ,照搬或抄袭本人头条首发作品在其他平台发布。经本人投诉,已被相关平台处罚或禁言。希望各位读者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一经发现照搬抄袭本人作品,将举报投诉相关平台进行处罚。本人已经授权头条号平台进行全网维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转发,抄袭。
志愿填报是高考后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学业发展和职业方向。许多考生和家长因缺乏经验容易陷入误区,以下从专业选择、调剂规则、批次策略、院校优先级等方面总结常见 “坑” 及避坑指南:
一、专业选择的常见陷阱
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坑点:扎堆计算机、金融、临床医学等 “网红专业”,可能导致录取分数线飙升,甚至被调剂到冷门专业。
避坑策略:结合兴趣和能力,例如通信工程需要较强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不适合偏科的学生;关注专业细分方向,如 “电子信息工程” 下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潜力更大;参考学科评估和就业率,优先选择在学科评估中获 A 类评级的专业。
忽视专业与院校的匹配度
坑点:只看名校光环,忽略专业实力。例如某些 985 高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可能不如普通 211 高校的同类专业。
避坑策略:使用工具查询专业排名,如教育部学科评估、软科 / 校友会专业排名;关注院校特色,如中国药科大学的药学专业全国顶尖,但其他专业较弱。
二、调剂的致命风险
“不服从调剂” 导致退档
坑点:考生在志愿表中勾选 “不服从调剂”,若未被所报专业录取,直接退档至下一批次。
避坑策略:分数边缘的考生(如压线一本线),建议勾选 “服从调剂”,避免滑档;高分考生,可尝试 “冲稳保” 策略,冲刺目标院校时不服从调剂,保底院校服从调剂。
被调剂到冷门专业
坑点:部分考生误以为调剂只会到相近专业,但实际上可能被分配到完全不相关的领域(如工科调剂到哲学)。
避坑策略:提前研究院校招生简章,确认调剂范围是否包含不感兴趣的专业;冷热搭配志愿,例如填报 “计算机 + 通信工程 + 自动化”,降低被调剂概率。
三、专业组划分的规则陷阱
新高考改革下的 “专业组” 误区
坑点: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组分开投档,考生可能误以为填报同一院校的所有专业组会共享分数优势。
避坑策略:了解专业组的构成,例如某高校 “电子信息类” 专业组包含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而 “机械类” 专业组包含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等;合理分配志愿,避免同一院校多个专业组重复填报,浪费录取机会。
跨专业组的风险
坑点:考生误以为同一高校的所有专业组录取线相同,导致高估自身竞争力。
避坑策略:参考往年各专业组录取分数线,例如某高校 “计算机类” 专业组录取线 650 分,而 “外语类” 专业组仅需 620 分;确认调剂规则,部分专业组内调剂仅限本组内专业,需提前确认。
四、提前批的机遇与风险
低分上名校的诱惑
坑点:考生可能因提前批录取规则不熟悉,误填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如国防生需政审和体检)。
避坑策略:理性选择提前批类型,适合填报国防类(如国防科大)、师范类(公费师范生)、小语种(北京外国语大学)、航海类(大连海事大学)等;谨慎填报农林类、地质类等冷门专业,或需要长期在偏远地区工作的专业。提前批不报满风险,若未被提前批录取,仍可参与普通批竞争,但不建议完全放弃提前批机会。
提前批滑档的连锁反应
坑点:考生因提前批未被录取且未填报普通批志愿,直接失去录取资格。
避坑策略:提前批和普通批需分开填报,确保普通批志愿完整(尤其是保底院校);关注批次时间节点,避免因漏填或误填导致遗憾。
五、批次顺序的策略性错误
冲稳保比例失调
坑点:考生过度追求 “冲名校”,导致所有志愿均超出自身分数范围,最终落榜。
避坑策略:合理分配比例,冲 1 – 2 所略高于分数线的院校(成功率<30%);稳 3 – 4 所匹配自身水平的院校(成功率>50%);保 1 – 2 所低于分数线的院校(确保兜底)。
批次合并的陷阱
坑点:部分省份合并本科一批和二批,考生误以为所有本科院校录取线相同。
避坑策略:研究目标院校近年的实际录取位次,例如某高校在合并批次后录取线看似下降,但实际可能是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关注院校办学层次,警惕 “新晋本科院校” 可能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六、选院校还是选专业的终极难题
盲目追求 “双一流” 院校
坑点:忽略专业实力,进入名校冷门专业后难以转专业或就业。
避坑策略:顶尖院校优先,清北复交等综合类名校适合学术型人才,即使专业稍弱,平台优势显著;专业优先,普通 211 或双非院校的王牌专业(如西南石油大学的油气工程、南京邮电大学的通信工程)可能比名校冷门专业更具竞争力。
忽视地域对发展的影响
坑点:考生选择偏远地区高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仅因分数线低,但就业机会受限。
避坑策略:优先选择东部沿海或中心城市院校(如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产业资源丰富,实习和就业便利;西部高校优势,若家庭支持且考生愿扎根西部,可关注 “国家专项计划” 或 “地方专项计划”。
七、其他避坑指南
忽略招生简章细节
坑点:未仔细阅读院校特殊要求(如色盲不能报通信工程、英语专业需口试)。
避坑策略:逐条核对招生简章,重点关注体检要求、单科成绩限制、外语语种限制等。
迷信 “专家推荐” 或 “大数据填报”
坑点:部分机构夸大录取概率,误导考生。
避坑策略:主导权在自己手中,结合个人兴趣、家庭资源和院校招生数据综合决策;参考权威渠道,如阳光高考网、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
志愿填报的核心原则
分数匹配,院校和专业必须与自身排名相匹配,避免高估或低估;兴趣 + 前景,优先选择自己擅长且未来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动态调整,关注招生政策变化(如新增专业、专业组调整),灵活调整志愿方案。
最后建议考生制作一份志愿表格,列出备选院校和专业,标注录取概率、调剂风险、就业方向等关键信息,反复权衡后再做决定!
用户评论
这几年专项计划越来越多啊,不知道是真的帮到学生还是有别的目的?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2020年的消息,肯定很多人现在还记不太清自己选了什么方向的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当年参加过,感觉确实有些坑的地方,很多承诺没实现啊。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那些名企招聘会,感觉跟专项计划更像挂了个名字而已,机会不大吧?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现在才毕业两年,回头看看专项计划那时候的宣传和现在现实差距还挺大就是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记得以前在学校的时候经常会有老师说要参加专项计划才能找到好工作,当时我很迷信...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以后专项计划能更注重实际内容,而不是光靠打着宣传的幌子。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2020年的数据统计一下,那些学校参与了多少个专项计划,看看效果怎么样?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有一个朋友当初为了参加专项计划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结果现在很不开心...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专属专项计划,想学啥还得看哪个老师主推的项目。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听说很多专项计划都是学校和企业联合举办,这样会不会更实际点?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专项计划里有没有什么可以提升科研能力的项目啊?我还挺想方向这个方面的学习。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想问问那些做了专项计划的学生现在怎么样了?他们是否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写得很有道理,很多学生都被宣传误导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后应该多关注一些专项计划的真实信息,不要轻信表面上的承诺。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现在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专项计划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武器”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些学校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会推出一些热门领域的专项计划,这好吗?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的专业没有相关的专项计划,感觉有点可惜...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高校可以更加慎重地制定专项计划,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学生利益冲突。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是不同的,不应该一成不变地往某个方向引导。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